第349节(第3页)
现在的大明朝廷既不是以前的廷议决策模式,亦不是早前太祖和太宗时期的独断专行,而是两种模式相互结合。
朱祐樘并不是一个喜欢事事亲力亲为的皇帝,而是选择做一个战略制定者,具体的事务通常是交由这帮重臣来决定。
只要下面的臣子能够拿出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,他通常都不会做过多的干涉,而是继续稳坐钓鱼台。
现在面对这一场最常见的自然灾害,他亦是想要借助这帮古代精英的智慧,由他们来制定灾害的策略。
十八位六部重臣已经慢慢习惯朱祐樘的执政风格,他们虽然没有入阁其实等同于入阁,虽然不是相爷实质跟相爷无异,故而对高高在上的帝王更加的敬畏。
“国家将有失道之败,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。
今蝗灾乃上苍的谴告,故防蝗在于修德,治蝗则行开仓赈灾。
明君以斋戒修身,开仓放粮救赈灾民,如此便应上苍而解蝗灾之困!”
礼部左侍郎周经跟很多清流那般主张顺应天道,故而表达自己的观点。
其实蝗灾说轻不轻,但真论多么严重亦不见得。
原本成化朝留下的家底并不算少,而今弘治朝虽然处处花销巨大,但清丈田亩令国家的粮仓达到前所未有的充沛。
只要大明朝廷愿意开仓放粮,那么所有的问题都将不再是问题,这其实亦是很多朝代的惯用方法。
至于建议皇帝修德,这跟日食其实是一个道理,只要皇帝做做样子即可。
不仅麻烦事情会很少,而且亦可以向天下万民交代。
兵部尚书刘宣面沉似水,当即出言呵斥道:“庸儒执文,不识通变!
蝗灾乃天灾,时隔几年便现,早已不足为奇,与天子德行所干?”
“刘尚书,你错矣。
蝗灾之事在尧舜未闻,周朝不兴,自唐宋帝王失德方见蝗虫食人。
今天子固然圣明,然天子非圣贤孰能无过?若按吾之法以应上苍,蝗虫之祸足可平息!”
周经知道刘宣是在维护天子,但亦是表达自己正统的观点道。
他倒不是要指责自己的学生不好,而是人非完人,自己学生最明显的缺点是杀戮太深。
自朱祐樘登基以来,被斩的权贵已经远胜成化朝。
单是今年三月那场杀戮,几个案子加起来,被拖到西市砍头的人数已经突破一千,而弘治已经成为货真价实的暴君。
如今出现这场蝗灾虽然来得迅猛,但其实亦是在情理之中,所以提倡自己学生修德。
既可让自己学生放下对权贵阶层的敌意,亦可解决这一场蝗灾的根源。
茶香袅袅,韩幼英的玉手将茶杯轻轻送到朱祐樘面前,在观察朱祐樘反应的时候,发现眼前的男人越发的波澜不惊。
朱祐樘默默端起茶杯品了起来,虽然周经的话不中听,但自从遇到东方道后,自己或多或少相信这种玄学。
尽管他心里并不认同周经这种消极的做法,但亦是没有过多的反感,有意见总比那些一声不吭的闷葫芦要强。
尹直在江西老家这些年感悟良多,亦是站出来表态道:“周侍郎,农业兴盛,必滋生害虫,这才是蝗灾之因。
古籍并未记载蝗灾,一则农业不兴,二则记载不全,与天子有何干系?”
自从起复重返朝堂,特别在江西看到百姓的疾苦,更加深刻地理解“空谈误国,实干兴邦”
的含义。
现在面对这一场蝗灾,他能够理解皇帝的心思。
不要总是等到百姓奄奄一息再前去救人,而是要想办法从根上着手解决问题,从而避免百姓落水垂死。
小技巧:按 Ctrl+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;按 回车[Enter]键 返回章节目录,按 ←键 回到上一章,按 →键 进入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