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1节(第3页)
月夜下的北固山是如此沉静,即便是地动带来的喧嚣,也并不能完全抹去山月之间弥漫着的那种苍凉之意。
“人世几回伤往事,山形依旧枕寒流。”
2
这一夜过去,京口不知又会死去多少人,北固山却依旧屹立。
与自然相比,人类是如此地脆弱而渺小。
但就是这样渺小的人类,却在京口形势不明的情况下,短暂地抛下建康的一切,迢迢夜渡,星夜兼程,赶来北固山寻她。
郗归收回视线,看向那个跟在宋和身后,一步步走向自己的身影。
自荆州一别,她与谢瑾,已是七年未见了。
这些年,无论是郗岑得意还是失意时,谢瑾的名字总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在郗归耳边。
起初是谢家惊才绝艳的少年郎,后来是二兄新妇的叔父,是阿兄在朝堂的对手,再后来,便是那个将桓大司马逼回荆州、打碎了阿兄多年筹谋的谢侍中。
短暂的凝滞过后,谢瑾快步而来,急切地打量着郗归,直到确认她果真并未在地动中受伤,才略收了目光。
他看向郗归的眼睛,却并不说话。
雨依旧在下,谢瑾觉得自己的眼眶有些湿润。
江水潺湲,逝者如斯。
他们中间横亘着七年的烟尘,横亘着郗归的一段婚姻,即便这些都无足轻重,也还有郗岑的一条性命。
我虽不杀伯仁,伯仁却因我而死。
七年过去了,谢瑾终于站在了郗归面前,却迟迟不敢开口。
他看向郗归,希望她可以先说些什么,哪怕是质问,哪怕是仇恨。
郗归同样没有开口。
她看着谢瑾睫间的水珠,神情有些恍惚。
面对星夜兼程的谢瑾,郗归并非不感动。
可更令她感到动容的,是地动发生后,那些受灾的百姓,甫一听到郗氏的名号,便一片接着一片,潮水一般地向着她所在的方向跪拜的情形。
距离永嘉南渡,已经过去了五十多年。
而高平郗氏,也已在京口经营了四十年。
四十年来,三代郗氏人从未忘记过对于京口流民的责任,而对这些百姓而言,对郗氏的信赖也已深刻地融入骨髓。
郗归从未像今日这般真切地意识到,阿兄选错了道路。
尽管荆州便于北伐,但相比起那个最终使阿兄功亏一篑、抱憾而终的桓大司马,京口才是他真正应该依赖的地方。
不只是流民军,还有这些百姓。
“阿回?”
这一声时隔七年的轻唤,带着些许沙哑,在冷冽的江风中,缥缈得仿佛随时都会被打碎,同时又有些像从前耳鬓厮磨时的呢喃。
郗归回过神来,看到谢瑾正担忧地看向自己。
“夜里风凉,先回帐中休息吧?”
谢瑾在袖中握了握拳,终究还是先开了口。
郗归摇了摇头。
她想到阿兄信中所说的,谢瑾想先让王含出任徐州刺史、进而教谢墨控制京口的打算。
小技巧:按 Ctrl+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;按 回车[Enter]键 返回章节目录,按 ←键 回到上一章,按 →键 进入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