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45节(第2页)


    关键还是油炸的,卖得很贵,吃几口就腻味。
    “要不让当地种完水稻后做锅巴,锅巴干制后可以保存很长时间,像下丘村的做法。”
    朱樉听五弟非要吃锅巴,考虑到本地的特产水稻,认为再加工一下,这样附加值更高,利润自然也多。
    百姓们在不农忙的时候做锅巴,前提必须符合卫生要求,这个……
    离别下药待航海
    “雇佣当地妇女,建作坊,严格按照卫生管理条例来做,然后卖给谁呢?呃……商人,先当土特产卖。
    商人觉得好吃,他们会想办法把这个卖到其他地方,那就需要搭配的调料了,咱们卖的锅巴里都有什么?”
    朱棣吃过锅巴,在下丘村吃,好几种口味,不知道里面究竟添加了啥。
    他看向铃儿,想是铃儿清楚。
    铃儿作回忆状:“其实就是盐、大料,有的放桂皮,有的放香叶,有的里面加葱末或姜末,没有茴香,做茴香豆才用茴香。”
    “那就用八角和盐?最好找的材料,再加葱末和姜末的,一共三种,不,放盐的单独算一种。”
    朱棣说出来四种口味,觉得不错。
    “八角可不好找,你是在下丘村呆时间长了,以为所有的调料都能找到,还不如放茴香粉,至少茴香能种。
    八角也叫茴香,却不是一个东西。”
    铃儿摇头,八角产地有限制,北方种不了。
    “香叶咱们这有,三哥那里的花椒多,用花椒面吧!”
    朱棣跟着说。
    “成啊!”
    朱棡表示支持,太原府的花椒确实多,不止人工种植,野生的也多。
    本就说好的三地联动,四弟……诶?涿州不是四弟的。
    “四弟,此乃涿州。”
    朱棡提醒一下。
    “啊!
    对呀!”
    朱棣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。
    在涿州本地官员期盼和欲言又止的时候,朱棣又笑了:“咱帮着商人问问,咱不管这里,有的商人能组织起来,属于商业行为,比如下丘村负责。”
    “对,燕王殿下说得对,涿州需要商人。”
    杜知州眼泪差点掉来,要保住这个买卖。
    “没错没错,下丘村经营咱们都愿意,是愿意不?”
    关同知附和,又给同僚们使眼色。
    其他人跟着你一言、我一语地夸赞。
    他们已经深切地感受到了下丘村的实力,过来帮忙的军士们已经够厉害了,比起下丘村,却属于天壤之别。
    于是,晚上的时候大家吃到了不同口味的锅巴,同时看着下丘村的人在大锅里一次次抹煮好的米饭,再抢锅巴,觉得自己也会了,很容易。
    锅巴有炸的、炒肉的、蒸的、放调料在米饭里直接吃的,煎一下的更脆。
    锅巴必须焦黄的,不能用米饭做成片直接炸,那个口感差很多。
    宫女和太监在此最后一次表演,很多本地官员在快结束的时候哭了,舍不得队伍离开。
    有队伍在,很多压力是队伍来承受,各种政策和规划也由队伍负责,他们只管照着做即可,太省心、省力了。
    然后一些人喝多了,被人掺着回去休息。
    等他们早上九点多醒来,准备再次跟亲王们送别的时候,才发现队伍没了。
    “不是说好晌午走吗?为何现在就不见了?”

小技巧:按 Ctrl+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;按 回车[Enter]键 返回章节目录,按 ←键 回到上一章,按 →键 进入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