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97节


    “这么多……”
    郁新犹豫了,随后与朱高煦说道:
    “大宁都司新增了漠东三卫后,如今军饷与口粮相加已经百万石,再多出个河套,那他们与洪武年间的大宁和辽东有何区别?”
    “区别在于这次是全力开荒,而不负责备战。”
    朱高煦回答道:
    “林粟跟我屯田多年,大宁都司的王义也跟随我多年。”
    “他们二人别的不知道,开荒种地比谁都了解。”
    “河套的情况我暂时没有掌握,但就古籍内容和西厂汇报来看,只要朝廷舍得下本钱,五年时间开垦二三百万亩不成问题。”
    “至于漠东,那边的情况我了解,碎石不算多,主要是草甸比较厚,开垦起来速度会比较慢。”
    “我的想法是在五年内迁徙起码二十万百姓在漠东安家并自给自足,届时渤海和北直隶的粮食进入大宁,把大宁的漠东百姓耕种粮食送至北边的鹤城卫。”
    “从鹤城卫到齐王城(呼伦贝尔)大概七八百里,若是朝廷以后可以从这里出兵捣巢,那战线将会从漠南更变并保持在漠北东部地区。”
    “朝廷可以依托斡难河一路打到撒里怯儿和忽兰忽失温一带,胡人时常需要防备朝廷的兵马,故此无力南下。”
    把战线摆到漠北家门口,加上漠北与漠南之间有瀚海(大戈壁),那河套就从一线变为二线了。
    一个地方一旦稳定下来,那生产就会不断提高,这点从辽东身上也能看出。
    在渤海没有崛起前,作为一线的辽东即便有四十万军民,可每年逃兵逃民不断,根本维持不下统治,只能靠南方输血。
    等战线变成渤海后,迁徙辽东的百姓就会发现当地也没那么恐怖,几年都见不到一个鞑子,也就安心在当地生产下来了。
    一个稳定的前线,可以节省数以百万的成本。
    在朱高煦看来,只要能把战场控制在漠北东部地区,那即便在当地投入数百万石也丝毫不亏。
    郁新很聪明,朱高煦稍微与他讲解之后,他就了解到了在漠东站稳脚跟,进而图谋漠北东部的战略对于大明北边诸省的好处有多大。
    想到这里,他也不反驳了,只是说道:“殿下的新政,臣没有异议,只是希望殿下不要同时南北开战,因为朝廷支撑不起。”
    “放心吧。”
    安抚了一下郁新后,朱高煦便起身准备送他。
    郁新见状缓缓起身回礼,在朱高煦的护送下走出了春和殿……
    离经叛道
    “放!”
    “轰轰轰——”
    永乐三年腊月十七,当南京江东门的礼炮声作响,一艘艘龙舟驶入船舶位。
    在礼炮声中,在京数千官员山呼万岁,迎来了消失近一年的永乐皇帝。
    龙舟上,身穿常服的朱棣走下了船梯,并等待徐皇后下船后,扶着她先一步上了大辂。
    “儿臣恭贺陛下凯旋而归!”
    “臣等恭贺陛下凯旋而归……”
    当太子朱高煦与汉王朱高炽二人唱礼,群臣纷纷跟随唱礼了起来。
    面对众人,朱棣却没有什么高兴的表情,而是直接抬手:“都平身吧。”
    “明日早朝,太子和汉王去武英殿等朕。”
    朱棣表现的不是很高兴,但也看不出他是不是在生气。
    见状,群臣面面相觑,只能让道道路,看着朱棣走上大辂,在锦衣卫护送下返回皇宫。
    朱高炽见状立马用手肘杵了杵朱高煦,鸡贼道:“老二,爹这是怎么了?”

小技巧:按 Ctrl+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;按 回车[Enter]键 返回章节目录,按 ←键 回到上一章,按 →键 进入下一章。